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和谐,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但是其实和谐这个概念是一个常议常新的一个时代性课题,在中外的历史上,我们看到有很多文人墨客或者说历代的仁人志士对和谐问题曾经进行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提出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和谐观。
“和”的左边是禾苗的“禾”,代表的是庄稼和粮食;它的右边是“口”,代表的是人的嘴,左右合在一起表示人人有饭吃。“谐”的左边是一个“言”字,代表的是可以说话;而右边是一个“皆”,表示所有的人,合在一起就表示我们人人可以说话。从字面上来讲,和谐代表的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敢说话,表达的是我们中国人朴素的那种丰衣足食和言论自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思想家们开始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加以探讨,从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和实现和谐的机制 。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差异与对立才是追求和谐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着绝对的和谐,世界万物既是和谐的,又是不和谐的,正是在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之中才产生了我们今天所渴望的这一种和谐,这指出了和谐的本质。
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开始转入了对和谐的理解,开始转入了以人的独立性、自由、自主性为前提的一个新的阶段。提出了所谓和谐是人的内心心灵自由的实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内部矛盾的进一步的加剧,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分裂开始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现实。因此,在西方社会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和谐的思想,包括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等。
我们从中国的学者和中国的历史典籍和中国古代对和谐的探索,以及西方学者和西方哲学史上对和谐的探索方面来看,和谐这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强调心灵的和谐与自由;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聚众;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和、天人合一。而在不同文明的关系上面,强调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为什么我们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主要内容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文化精髓和实质是“和”文化。“中庸中和”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家庭要“家和万事兴”;经商要“和气生财”;政治要求“政通人和”;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社会要建设“和谐社会”。总而言之,“和”是中国人的普遍追求,极其深入人心。
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的祖先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的小康和大同的社会,反映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社会和谐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因此,“和谐”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初期出版了《乌托邦》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边他第一次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的这样一种美好的社会。从托马斯•莫尔开始,没有人压迫人、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一直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的追求。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这是18世纪圣西门,他也曾经幻想建立一种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他把这一种理想和永恒主义的王国叫做“实业制度”,按照圣西门的说法,实业制度就是要保证一切人最大限度的自由,保证社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宁,也就是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的和谐之中,所以他这种“实业制度”被他称之为是一种最平衡的制度,也是我们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能够享受到最大幸福的这样一种制度。
与圣西门处于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傅立叶认为,既然在我们生存的这一种自然体系之内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秩序,那么在整个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该存在一种和谐的秩序,所以从19世纪初,傅立叶开始撰写发表了“全世界和谐”、“新世界”这样一些重要的著作,在这些重要的著作之中,傅立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矛盾、所造成的恶果,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理论上的论证,来说话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制度,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因此,他也希望用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来替代资本主义制度,而这一种制度就是和谐制度。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实践家罗伯特•欧文,我们之所以说欧文是一个理论家,是因为他提出了一整套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案,我们之所以他是理论家,因为他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的方案。而我们之所以说他是一位实践家,是因为他曾经于19世纪初期在美国的印地安纳州试验过、实践过他的理想方案,他把他这一种实践就称之为“新和谐公社”,可见和谐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探索中的历史地位。
在我们谈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关于和谐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追求的时候,我们还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这就是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维特林,因为美国在1842年,就是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出版的6年以前,维特林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和谐与自由的保证》,着重阐述了他自己关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这样一种理想方案,而他就是把未来的社会称之为和谐与自由的这样一个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和谐的思想早早的植根于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头脑之中,成为社会主义者孜孜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所以说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也是我们把和谐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也勾画了我们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的蓝图,并且指明了我们建立这种美好蓝图的正确途径。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我们所建立的未来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消灭了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面,劳动者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社会的物质财富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将极大的提高。未来的理想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一种社会。
四、实现社会和谐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实践过程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建立一种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和谐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单指某一个方面的和谐,因此我们培育和践行和谐的价值观,也不可能仅就某一个方面来实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实现社会的和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共建,才能够达到人人共享。
如何培育和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构建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和和谐、稳定的政治生态。
1、构建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同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邻为善,互利共赢,担当大国道义。
2、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内政治生态:加强法制建设; 保障民主权利;严格从严治党; 加大反腐力度;促进公平正义; 坚持科学发展。
(二)、从社会的层面上,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1、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依附于社会,而社会又是无数个个人所组成 ,所以我们要践行和谐的价值观,必须构建起一种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又能够使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能的这样一种运行机制,以人为本,来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这一种关系。当前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2、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础,人类虽然具有这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我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存在于自然之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所以说自然不是人的奴隶、人也不是自然的上帝。所以我们必须理性的对待自然,与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和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这样一种境界。
(三)、在个人层面上,全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示范、诚信缺失、文明滑坡,个别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错位与扭曲。
践行和谐的价值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诚信教育、文明教育,做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宽容大度、诚实待人、与人为善,使人们生活在安全、祥和、幸福的社会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