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文明篇:彬彬有礼 仁德有序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09-16 08:53  来源: 访问:

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在人类发展进步的数千年文明史,不同文明的兴亡盛衰历历在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科学把握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规律,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明的重要讲话,对于“什么是文明、如何推进文明进步”、“谁来推动文明进步、如何发挥文明创造者的历史主体作用”、“如何处理各国家名族之间的文明关系”、“中华文明的特质”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做出了新的更加深刻的回答,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理念新命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要求。

一、在文明的本质内涵上,以更加全面和谐进步来界定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31230,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中的“文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从概念出发,文明涵盖以下方面:较高水准的科学技术、社会组织,以及某种生活方式等。“文明的中国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具有强大时代精神的国家,是一个公民素质大大提高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是一个思想、价值观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为国家发展设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生产力发达,科技进步,产品丰富、安全可靠,在物质方面可以为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提供最大程度的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建立与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相匹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种精神文明不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道德保障,更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挥大国作用,奠定强劲的文化软实力基础。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下大力气进行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现代国家、社会、公民,重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与道义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的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文明的新文明,其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培育新型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培育有高度素养的现代公民。社会主义文明这一新文明中不仅有中华古代文明的历史传承,还要注重引入民主自由法治等这些现代社会的新特质。这些新特质既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实践的共识和价值诉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和必然要求,更是凝聚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思想道义基础和精神纽带。因此,要将文明的实现路径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在文明发展的动力上,坚持党领导人民创造文明。

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来源于人民群众之中,且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保持高度一致。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过程中,党的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高度统一。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社会主义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口大国只用了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水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来,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从挨饿受冻到丰衣足食的飞跃,现在正在向品质生活转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经济辉煌,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明进步事业,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真正的文明进步事业。

党的领导能够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文明创造活动是摧残劳动人民身心的奴役劳动。尤其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成果如何分配完全不由劳动者说了算,因而文明创造活动完全与工人异己而存在。劳动人民对于文明创造活动,不仅没有荣誉感、成就感,反而拥有巨大的厌恶感、排斥感。这种被动的创造文明成果的活动,扼杀了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降低了劳动人民的主体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是亿万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把党的正确思想理论主张转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中,始终以人民群众为文明进步事业的价值主体、创造主体、评价主体,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积极性、主动性。

三、在处理各文明关系上,坚持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近年来,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普世文明论”等,西方有些国家更是以“传播文明”作为推行霸权的理论工具。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宽广视野揭示了人类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本质,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命题,倡导以“文明和谐”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也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都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动力。多样文明的共存和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世界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任何企图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文明多样、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明冲突。世界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的理想目标,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的有力回应。面对世界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包容差异、真诚互助、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繁荣进步,世界才能实现和平发展。

四、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特质。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国既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将秉持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理念,分享发展红利,给世界带来机遇、和平与进步。中华文明的特质是“和”,即和合、和谐、中和的精神与理念。“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的文明理念;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之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他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等思想和理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推动当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是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也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有扬弃”就是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概括来说,文明是一种过程,在文明建设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从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角度指出,文明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正是宏观的国家、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价值观是文明的核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把它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发挥其巨大的价值引领功能,将其内化为全社会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文明风尚建设。在全党全社会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发展联结起来,确立了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思想基础。